平昌政协贵州精准扶贫考察报告
脱贫攻坚贵在出实招见实效
4月10日——16日,5365首页考察组在副主席陈雪梅的带领下,赴贵州省考察精准脱贫工作。考察组先后参观了赤水市、仁怀市、赫章县、水城县、清镇市、遵义县等县市的重点贫困村、产业扶贫基地、生态移民安置点等精准扶贫现场,听取了当地政协、扶贫办、农办、村镇等主要负责人精准扶贫工作经验介绍。所见所闻使我们深受启发,感慨万千。他山之石、可以攻玉。贵州各地“看真贫、扶真贫、真扶贫”的先进经验或许能给我县的脱贫攻坚提供一些借鉴和帮助。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:
一、贵州的基本做法和经验
贵州乌蒙山区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,围绕“三个率先”奋斗目标,坚守生态、发展和民生三条底线,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精准扶贫工作方法,取得了较好的成效,成功闯出了一条喀斯特地区精准扶贫的新路子。
1、基础建设扶贫补齐短板。
“天无三日晴、地无三里平、人无三分银”是我们对贵州贫困山区的最初印象。但是这次贵州之行,这种印象被彻底颠覆。车行高原,满目苍翠,不论城市还是乡村,所到之处,高速公路、油路、水泥路、院户路纵横交错,以水、电、路、讯、房为重点的基础设施一点不亚于我们平昌。据了解,近年来,贵州严格按照“四在农家·美丽乡村”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要求,加快小康路、小康水、小康房、小康电、小康讯、小康寨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,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。特别是在交通建设方面,以乌蒙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主战场,出台特殊支持政策,全力推动交通基础设施先行“脱贫”,短时间内打通了经济发展的大动脉,实现了县县通高速公路,乡乡通油路,有客运站的目标,补齐了脱贫攻坚的“最大短板”,
2、农业产业扶贫效果明显。
拔穷根,产业是根本。贵州各地坚持把培育特色主导产业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途径,着力构建政府引导、市场主导,市场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共同参与特色主导产业发展的合作共赢关系。赤水市以“十百千”工程为重点,建设了十万亩金钗石斛,百万亩商品竹林,千万羽乌骨鸡;仁怀依托茅台服务茅台发展了62万亩有机高粱;赫章发展了160万亩优质核桃;水城以核桃、刺梨、猕猴桃、人参果为主,全省基本形成了“东油西薯、南药北茶、中部蔬菜、面上干果牛羊” 的产业格局。在培育十大扶贫支柱产业的同时,贵州还建设了许多现代高效农业扶贫示范园区,如赫章平山乡特色高效农业观光示范园,清镇市红枫湖镇农业观光园、遵义县枫香九丰现代农业观光园。这些园区规模之大,现代化程度之高,带动作用之明显,令人叹为观止。
3、旅游产业扶贫方兴未艾。
贵州各地旅游资源丰富,丹青赤水、阿西里西大草原、韭菜坪自然风光闻名天下。近年来,贵州各地依托当地自然风光,以旅游产业化统揽新型工业化、绿色城镇化、农业现代化建设,全力做好全域旅游“全景式打造”、“全社会参与”、“全产业发展”、“全方位服务”、“全区域管理”五篇文章,推进旅游与经济发展、社会管理、民生事务深度融合;着力实施“旅游+行动计划”,大力发展乡村旅游、观光农业,扎实开展旅游扶贫工作,带动贫困群众由旅游发展的旁观者、局外人变为参与者和受益人。赤水天台镇凤凰村的“黔北四季花海”、复兴镇凯旋村的“转石奇观仙草园”、仁怀坛厂乡的“幸福园”等乡村旅游景点以及一大批特色农业观光园吸引了大批的游客。当地群众通过流转土地、就地务工、兴办农家乐、入股分红等多种形式实现了脱贫致富。
4、电商对接探索扶贫新路。
黔货出山,网货下乡,电子商务如雨后春笋在贵州各地迅猛增长。近年来,贵州各地充分发挥电商对接市场、带动就业、革新观念的独特优势,投入巨资加快电子商务平台建设,探索精准扶贫新路径,基本实现了“三有一能”目标,即市有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中心、乡有电子商务服务站、村有电子商务服务点,贫困户能通过电子商务销售农产品、购买生产生活资料。数据显示,贵州目前共有电子商务企业和网店32927家,其中平台型企业63家,服务型企业5020家,应用型网店27844家,其中电子商务企业直接就业人员4.95万,2015年全省电子商务交易额为1065.79亿元,同比增长40.51%。“十三五”时期,贵州还将加快商务大数据专项行动,打造中国电子商务贵州版。明确要在商务领域发展大数据采集、备份、处理、应用业务。推广“互联网+流通”模式,引导传统流通企业加快数字化改造,与电子商务企业多商流、资金流、信息流融合。
二、贵州脱贫攻坚的几点启示:
当前,我县脱贫攻坚形势严峻,任务繁重,考察组通过学习贵州的好经验好做法,对照我县脱贫攻坚的实际,得到以下几点启示:
1、脱贫攻坚不是口号,关键在出实招干实事。
精准扶贫,关键在人,一支沉得下去、真抓实干的扶贫干部队伍是脱贫攻坚取得胜利的关键。考察中,感受最深的是贵州各地基层干部主动作为、奋发有为的精气神。他们对所辖区域贫困情况和脱贫路径、脱贫措施都十分清楚,介绍情况如数家珍,展望未来信心满满。特别是水城县青林乡“青石缝里抓脱贫、林下地中创新路”的做法让人感动,当地以苗族、彝族为主,25度以上破耕地占92%,石漠化相当严重,帮扶干部身先士卒帮助群众改房、改水、修路、建通讯,推动基础设施全覆盖阻断贫困,让困难群众彻底告别了窝棚生活;因地制宜、长短结合、科学规划种植了核桃1100亩、刺梨15000亩、猕猴桃2500亩、人参果10000亩,用特色产业全覆盖赶跑了贫困。当地政协一位领导总结说:“贵州最基层的领导干部是在脚踏实地的为贫困户想办法,做实事。贫困户们不怕穷,不等穷,跟着干部积极脱贫,对生活充满希望。”当前,我县脱贫攻坚涉及的内容广、任务重,空喊口号、好大喜功不行,走马观花、大而化之也不行,因此我们必须学习青林乡那种实干劲儿,在思想上紧起来,在行动上动起来,以愚公移山之志苦干实干,坚决把脱贫攻坚这块硬骨头啃下来。
2、脱贫攻坚要有定力,产业发展要持之以恒。
贵州各地党政都把扶贫开发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,一任接着一任、几十年如一日把扶贫开发当作“第一民生工程”全力推进,特别是将致富产业作为精准扶贫的“铁抓手”常抓不懈,令人感概。赤水“金钗石斛”是名贵的中药材,被国际药用植物界称为“药界大熊猫”,上世纪70年代中期,野生石斛资源遭到毁灭性的人为破坏,濒临灭绝。2007年起,赤水市先后投入近5000万元资金扶持和激励石斛产业发展,引进信天中药、永斛源、龙泉实业、禾邦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企业开发和带动石斛产业发展。赤水政协委员杨槐在石斛办一干就是13年,帮助指导建成了石斛组培、繁育、栽培、加工产业链,硬是让丹霞石变成了农民的转运石、致富石。“产业发展一方面要因地制宜、科学规划,另外还要上规模,在数量上有突破,更重要的是持之以恒、常抓不懈。”杨槐说,石斛种下去,前四年都没收成,但是他们还是坚持抓,通过锲而不舍的发展,赤水石斛种植面积达5万余亩,年可产鲜石斛2000余吨,产值达2亿元。目前,我县规模发展了茶叶、花椒、核桃、巴药、水产、莲藕六大农业特色产业,但是,总体规模还不大,产业链还没完全成型,建议每个产业成立一个推进办,选派得力干部,注入发展资金,在扩大规模、延伸产业链条、开拓市场方面,持之以恒常抓不懈,真正把这六大产业培养成富县裕民的支柱产业。
3、层层压紧压实责任,整合力量挂图作战。
贵州各地紧紧扭住“党委主责、政府主抓、干部主帮、基层主推、社会主扶”的责任体系,坚持市、县、乡、村“四级联动”,强化组织制度保障,一是大力推进村干部职业化管理,充分发挥村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,基层干部年轻化,敢打敢冲,村文书全部是事业编制,给经费、给压力,严格执行村干部8小时坐班制、24小时值班制,全天候服务群众。二是配强驻村干部队伍,在省市县选派的驻村干部基础上,实行每村1—2名领导干部包村,同时选派乡干部、农村知识青年驻村,充实同步小康驻村工作队的力量。三是组建“3+N”众扶帮帮团(即一个贫困户有村干部、驻村干部、帮扶责任人等三个责任人和N个部门进行帮扶)咬定目标“两靠十帮”。我县也实行了类似的体制机制,驻村干部、帮扶责任人也沉到了基层一线,但是各方面的力量没有有效整合,没有形成合力。建议把挂联领导、乡镇负责人、贫困村第一书记、村干部、帮扶责任人的力量整合起来,成立统一的指挥部,拧紧责任链,实行挂图作战,推行一线干部考察机制,从各方面调动大家的积极性,营造“比学赶超”的干事创业氛围,坚决打赢精准脱贫这场输不起的攻坚战。
4、创新利益链接机制,强化扶贫风险防控。
借鸡下蛋,弄不好会鸡飞蛋打。在“资源变资本、资金变股金、农民变股民”的“三变”改革中,贵州各地把龙头企业、大户、园区、专业合作社、农民设计成利益共同体,推行“991”股份制模式(即农户占股90%、公司占股9%、村集体占股1%),大力培育“三变”改革的承接主体,建立利益链接机制,通过购买保险、缴纳保证金等形式强化风险防控,最大限度地保证贫困户获得较好的收益。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,我县也引进了许多业主、发展了许多种养殖大户。但这中间良莠不齐,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,带动贫苦户脱贫致富的能力各不相同。一旦遇到问题,可能给贫困户造成更大的损失。因此在股权量化改革、合作社成立、发展支柱产业等顶层设计过程中,建议通过购买保险、缴纳保证金、派驻专人监管等形式强化风险防控,最大限度地保证扶贫资金、贫困户的根本利益。同时建议围绕“三变”+“三社”,把扶贫平台做大做强,建立农民专业合作、供销合作、信用合作“三位一体”新型农村合作模式,整合农村供应链、产业链、价值链,形成“民主管理、责任共担、互促共赢”的“三农”发展新体制机制。(黄海)